混合結構,由于地基不均勻,即房屋各部位下面持力層地基強度不同,以及下臥層軟硬程度不同,會引起較大沉降差,這時可不設置沉降縫,而采用以下辦法解決。
比如,不同房屋部分采用不同的基礎形式,以適應不同的地質條件和下臥層。地基承載能力小的或有較軟下臥層的,則用能適應這種地基的滿堂紅基礎,同時增加基礎面積,減少沉降;而土質較好的部位則用獨立柱基或條形基礎。
又如,承載能力較低的地基之上的基礎,寬度取值比計算的大些,以減少對地基的附加壓力,從而減少沉降值;而地基強度較高的基礎,寬度可按計算設置或略小于計算值,這樣可增加該部分基礎的沉降,減少與軟弱地基部分的沉降差,從而減少由于沉降差引起的結構附加應力。
此外,還可以采用地基處理的辦法減少房屋的沉降,比如用整體換土和局部換土的辦法,提高整個地基和局部地基的承載能力,減少沉降。
對由于地基承載能力不同而引起的磚石結構房屋的沉降差,除了作上述各種處理外,還應對上部結構進行加強,以增加結構的整體剛度,適應地基沉降的不均勻。如增加設置圈梁的層數(shù)和圈梁設置的密度,加強不同土層的交接處房屋結構的連接構造和配筋等等。
對于框架結構,由于采用獨立柱基,所以在進行結構布置時,沉降縫兩邊的框架柱最好不要設置在同一軸線上,這樣可以使獨立柱基錯開,結構受力合理,基礎易于處理。
當建筑使用上不允許沉降縫兩邊柱子錯開時,可采用地基梁的方法,將沉降縫一側的結構單元的兩個或多個柱基連接起來,形成地基梁。也可采用懸挑式沉降縫方案,但懸挑長度不宜過大,懸挑式沉降縫可在沉降縫一側懸挑或兩側同時懸挑,見圖。這時懸挑梁承受由柱子傳來的全部荷載,懸挑梁垂直方向在柱內部分應增設拉梁。
懸挑梁不但應考慮軸力和彎矩,同時應考慮柱子傳來的扭矩。在地震區(qū),上部柱子傳來的彎矩較大,故此時懸挑梁會產生較大的扭矩。
懸挑梁的配筋構造中,應特別注意端部的配筋方法。因為,在柱子軸力作用下,對懸挑梁端有側向壓應力,懸挑式沉降縫也可設計成框架,每層懸挑。但這種方法只適合于懸挑長度不大,懸挑梁高也不會影響建筑使用的情況。當沉降縫兩側結構單元均有地下室時,宜將地下室設計成兩個箱型基礎,而上部框架作為嵌固于箱形基礎之上的結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