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多(西班牙語:quito),是南美洲國家厄瓜多爾的首都,位于該國北部,離赤道僅24公里。是世界上距赤道最近的首都。因地處高原,海拔高度2852米,是僅次于玻利維亞拉巴斯的世界第二高首都,一年中月平均氣溫都在15℃左右,年平均溫差只有1℃,四季如春。
基多原來是印第安部落基圖部族(quitu)的居住地。8世紀(jì)時,基圖逐漸擴大并吞并了其它印第安部落,到10世紀(jì)的時候,成為一個完整的基多王國。今日的地名基多,便是從基圖演變而來的。
公元15世紀(jì)末時,基多王國成為印加帝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是僅次于首都庫斯科的第二大城市,印加帝國最后一任國王阿塔瓦爾帕的宮殿亦興建于基多,但今日這座宮殿已成為厄瓜多爾的總統(tǒng)府。1526年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534年完全占領(lǐng)。當(dāng)時駐守基多的印加將軍盧米尼亞維把城市徹底摧毀。今天的基多市是由西班牙在印加帝國的廢墟建立起來的。1809年西班牙第一份于南美洲簽訂的獨立宣言厄瓜多爾獨立宣言就是在基多的圣阿古斯丁修道院進行,但直至1830年厄瓜多爾爾才正式獨立,后來定基多為首都。1978年被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xué)及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基多市分為新城、舊城兩部分,西南部是舊城區(qū),許多地方保留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人的建筑風(fēng)格。新城座落在北部。城區(qū)東西兩側(cè)的皮欽查火山海拔4790米,峰頂長年積雪,根據(jù)2001年的人口統(tǒng)計,基多總?cè)丝?,839,853人。
位于基多市的赤道紀(jì)念碑
基多市內(nèi)共有大小教堂、修道院87座,著名的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耶穌會教堂等。圣弗朗西斯科教堂被視為巴洛克式建筑風(fēng)格的杰作,是西班牙--美洲宗教建筑的典范之一,它由一座大教堂、幾座小教堂和眾多的回廊組成。教堂內(nèi)珍藏著印第安人、西班牙人的繪畫和雕塑名作。耶穌會教堂建于1722年至1765年間,教堂正面拱形大門上、四周墻壁以及天花板上鑲嵌有精美的金葉圖案,富有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位于舊城中心的大圣堂,里面安放了南美的解放英雄西蒙·玻利瓦爾的靈柩。
位于該城市的人應(yīng)該都知道,由于赤道是剛剛好經(jīng)過該城市,所以該城市也是太陽在一年來兩次來往于南北半球所經(jīng)過的地方(又稱“太陽之路”),后來科學(xué)家證實了這一說法[2]。于是市民就在該城市的郊外地方修建了一座赤道紀(jì)念碑。
城市南端的面包山(panecillo),高約200米(海拔3016米),山頂上有一座大型基多女神石雕像(monumento a la virgen de quito),被譽為基多人民爭取獨立自由的象征。山腰有一座古老的印加神廟(museo templo de la patria),現(xiàn)已成為博物館。
基多市長一度決定將住宅墻壁刷成白色,門窗的木結(jié)構(gòu)部分則刷成藍色,致使該城有點類似于(僅指這一方面而言)地中海城鎮(zhèn)。后來,不知是誰想起了18世紀(jì)時市中心的一些主要建筑都曾將臨街的一面作過彩繪,于是墻面又被刷成了黃色、綠色或藍色。但另一方面,在城北住宅區(qū)的現(xiàn)代公共建筑中,主導(dǎo)色卻是混凝土的灰色和玻璃窗的煙色,為的是好抵擋住或許因藍天伸手可及而特別耀眼的陽光,這與世界其他同緯度地區(qū)的情況頗不相同。